数字取证与权属保护系列会议(一)

发布者:鲍思妤发布时间:2021-12-17浏览次数:1002

数字取证与权属保护系列会议(一)


 “数字取证与权属保护系列会议”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字取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举办,第一期会议将于20211218日召开。

会议将在线上进行(腾讯会议号:842-788-431)。欢迎广大师生踊跃参加!

会议日程如下:

报告时间

报告主题

报告人

主持人

0900-1000

无线物理层安全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

胡爱群

东南大学



付章杰

1000-1100

面向深度神经网络的高迁移对抗攻击

王志波

浙江大学

1100-1200

车联网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李兴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午休

1430-1530

面向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车载安全

苏洲

西安交通大学




熊礼治

1530-1630

神经网络水印

张新鹏

复旦大学

1630-1730

可搜索加密技术研究与挑战

郭成

大连理工大学

2000-2100

面向移动终端的多维传感数据深度融合技术

任炬

清华大学


报告题目1:无线物理层安全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

报告摘要:

本报告回顾了无线物理层安全技术的研究进展,介绍几种通信体制的射频指纹提取技术,总结了射频指纹提取的一般方法,分析了目前面临的困难问题;介绍几种通信体制的无线密钥生成技术,总结了无线密钥生成的一般方法以及面临的主要困难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车联网、5G/6G、量子密钥分发等未来通信对无线物理层安全技术的需求,及带来的若干新的研究方向。


个人简介:

胡爱群,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网络空间安全技术研究院院长,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密钥安全方向负责人,主要从事通信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报告题目2:面向深度神经网络的高迁移对抗攻击

报告摘要:

随着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卓越表现,其潜在安全问题也逐渐备受关注。研究表明深度神经网络极易受对抗攻击的危害,通过构造对抗样本可以使深度学习模型决策异常。同时,面对现实世界中模型结构及参数未知的智能系统,对抗样本的迁移性是对其进行黑盒攻击的重要手段,高迁移性的对抗样本能够在不同模型上均发挥对抗作用。本报告将分析现有可迁移对抗攻击工作的不足,探讨不同模型之间的异同,并以此来指导对抗样本的优化方向,从而实现高迁移性的对抗攻击。


个人简介:

王志波,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信息学院自动化专业,获学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美国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获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包括物联网、人工智能安全、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发表CCF A类论文40余篇,七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荣获IEEE HPCC 2019杰出论文奖、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先进工作者。主持与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97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并与华为、蚂蚁金服、阿里达摩院等公司开展多项合作研发项目,受邀担任INFOCOMICDCSKDDAAAI等多个国际会议的大会程序委员。现为IEEE/CCF/电子学会高级会员,CCF物联网专委会常委、CCF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委员和电子学会物联网青年专技组常委。



报告题目3:车联网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报告摘要:

目前,车联网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其安全受到政府和业界广泛的关注。报告介绍了车联网的安全背景、基本架构和面临的安全威胁,同时介绍了团队在车联网网络级、平台级及应用级安全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


个人简介:

李兴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山学者”领军教授,二级教授,博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副院长,大数据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科技部“十四五”规划“网络空间安全治理”重点专项专家。获得2019年中央网信办全国十大“网络安全优秀教师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通信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金奖、银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类项目,重点研发项目课题等。授权国家技术发明专利50余项、国际PCT专利5项、美国技术发明专利1项。参与多项国际国内标准的制定。发表包括InfocomIEEE TDSCTPDSTIITVTTITS等在内的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4\章。



报告题目4:面向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车载安全

报告摘要:

目前,车联网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其安全受到政府和业界广泛的关注。报告介绍了车联网的安全背景、基本架构和面临的安全威胁,同时介绍了团队在车联网网络级、平台级及应用级安全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


个人简介:

苏洲,西安交通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长江 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物联网安全、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安全、人工智能安全、通信网络优化与安全等。在网络通信安全与优化研究领域IEEE TIFSIEEE TDSCIEEE JSACIEEE/ACM ToN等国际权威期刊文章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文章。获得IEEE ICC2020IEEE BigdataSE2019IEEE GCCTC 2018等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任 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IEEE Open Journal of Computer Society等国际知名期刊编委。



报告题目5:神经网络水印

报告摘要:

神经网络在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许多科技公司都将神经网络模型部署在商业产品中,提高效益。训练先进的神经网络模型需要大规模数据集、庞大的计算资源和设计者的智慧。然而,作为昂贵的数字资产,神经网络模型却容易被非法窃取和贩卖。如何保护神经网络模型的知识产权成为了亟待学术界和工业界解决的难题。本次报告探讨现有神经网络水印方案的优缺点,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个人简介:

张新鹏,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并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曙光人才计划、上海市 “东方学者” 跟踪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 “青年科技启明星” 跟踪计划。曾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顿分校访问一年,受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作为资深研究员赴德国康斯坦茨大学访问 14 个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 863 计划等科研项目 40 余项。发表论文 200 余篇,被引 10000 余次,2014-2018年连续五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申请发明专利 20 余项,授权 11 项。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参与)。曾担任 IEEE Trans. on Information Forensics and SecurityIEEE T-IFS)等国际学术期刊的 Associate EditorACM IH&MMSec 等国际学术会议的 TPC Chair



报告题目6:可搜索加密技术研究与挑战

报告摘要:

可搜索加密是用来保障云存储中数据安全的重要技术,它能够在加密数据上执行搜索操作。数据拥有者利用可搜索加密以求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同时实现密文数据搜索的功能。该报告重点介绍可搜索加密技术的概念、发展及分类,同时,简要围绕特殊场景及应用介绍几种可搜索加密机制。


个人简介:

郭成,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台湾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现任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数据安全、云存储安全及隐私计算。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奇虎360隐私计算项目10余项。在IEEE TSC, IEEE TCC, IEEE TII, IEEE IoT Journal等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现为IEEE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密码学学会会员,国际期刊FGCS编委,山东省云计算与智能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辽宁省网络安全保障工作联盟网络安全专家。



报告题目7:面向移动终端的多维传感数据深度融合技术

报告摘要:

移动设备中的多样化传感器为感知物理世界提供了数据来源。然而,由于移动设备的不规则移动及随机环境等影响,移动传感器所采集的传感数据易受到感知环境和运动噪声等多因素干扰。此外,利用移动传感数据进行特定任务感知时,其感知方案在多用户泛化等方面也面临显著挑战。本次报告将介绍我们团队在多维移动传感数据深度融合方面的研究工作,我们提出了LSTM静态­动态多源信息融合、Attention多传感器融合及多场景特征融合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解决了不同感知场景下数据融合挑战。


个人简介:

任炬,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研究领域包括物联网,边缘计算,网络安全及操作系统。在IEEE/ACM ToN, JSAC, TMC, TPDS等国际权威期刊及ACM CCS, Ubicomp, MobiHoc, SenSysIEEE INFOCOM, ICDCS等国际重要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技创新计划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计划。曾获IEEE ICC’19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IEEE HPCC’19国际会议杰出论文奖,IEEE TCSC青年科学家奖,IEEE通信学会亚太区最佳青年学者奖等荣誉。现担任《IEEE Trans. Vehicular Technology》和《Peer-to-Peer Networking and Applications》编委。2020-2021连续两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